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|回复: 0

《探秘“最小可用品”:创业与产品优化的新思路》

[复制链接]

47

主题

1

回帖

238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238
发表于 7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探秘“最小可用品”:创业与产品优化的新思路》

      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呀?有位曾经在微软工作的老同事,后来跑去互联网领域创业了。一次聚会碰到,聊起各自在忙啥的时候,他那神情可神秘了,说自己正在捣鼓一个产品,还信誓旦旦地讲这产品特别棒,肯定会大受欢迎呢。旁人一听,自然好奇呀,就问他:“哎,能不能透露下这产品到底是啥呀?”结果他却卖起了关子,说不好意思,现在还不能说呢,他们正憋着个大招呢,得等一年之后正式推出,到时候保准让大家惊叹不已。

       听他这么一说,可能不少人心里都会“咯噔”一下吧。虽说也都盼着他能取得巨大成功,可隐隐约约又感觉好像哪里不太对劲似的。

       那这里就引出一个挺重要的概念啦,叫“最小可用品”。这“最小可用品”呢,是《精益创业》里提到的一种方法论哦。简单来讲,就是先做出一个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,然后不断地去收集用户的反馈,根据这些反馈快速地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,一直到做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为止。

       咱们来看看实际的例子哈。就说小米公司,2010年成立之后推出了一款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,叫MIUI。这个MIUI呀,特别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,所以一推出,就在那些手机发烧友群体当中引起了特别大的反响。

       也正因为如此呢,小米在推出手机产品的时候,采用了一个很重要的策略,那就是操作系统每周都更新。每到周五呀,小米公司就会通过互联网给用户推送更新内容。那些狂热的发烧友们就会率先去使用新的版本,而且还特别积极地和小米公司互动呢,会提出好多修改的意见。小米公司收到这些意见后,就快速地进行修改,然后第二个周五又推送一个新的版本,就这样反反复复,几乎就没停过。大家想想看,现在的MIUI可不仅仅是小米的工程师们自己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呀,它其实是和用户们一起共同创造出来的,就像是一颗种子,在用户的参与下慢慢“自然生长”成了现在的模样呢。

       要是去问问小米的联合创始人,也就是MIUI的两代负责人黎万强和洪锋,要是让他们就闷在家里憋大招,憋上一年,能不能设计出现在这些深受用户喜爱的功能呀?他们肯定也会说不行呀,毕竟很多时候只有用户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要啥呢。

       所以说呀,大家可千万别自大到以为自己特别了解消费者哦。很多时候咱们可能只是了解自己,然后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能代表消费者了。要知道,用户的需求是多变的呀,面对这样的情况,得相信自己做出来的产品很可能一开始是不太对路的。而这个“最小可用品”呢,其实就是让咱们能更快地发现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,也就是加快犯错的速度啦,不过同时呢,也能更快地去纠正这些错误哦。通过不断地和用户互动,收集反馈,然后快速迭代,让产品慢慢“长”成用户真正需要的样子。

       那这个“最小可用品”的逻辑具体怎么运用呢?

       先来看第一个场景哦,有时候呀,它甚至都不一定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呢。比如说在硅谷有一家做文件分享的云存储公司,叫Dropbox。它的创始人有了一个想法之后,可没有马上就组织团队吭哧吭哧地把产品开发出来,然后到处去宣传推广呀。要知道,创业的时候有个很大的忌讳,就是只爱上自己的那个想法,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。那这位创始人是怎么做的呢?他找人拍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,自己还亲自做旁白呢,在视频里演示了自己的那个想法。嘿,您猜怎么着?这段视频一下子就引来了几十万人的关注呢,这里面好多人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用户,只能算是关注者吧,这些人就纷纷给他提意见,让他能更清楚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。结果呀,他们产品公测版的排队名单,从原来的5000人,一夜之间就涨到了75000人呢。你看,这段视频其实就是“最小可用品”呀,用一种特别经济的方式,既能最快速度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,又能及时去纠正呢。

       再看另一个场景哦,“最小可用品”也可以尝试小范围的试用呢。美国有一家叫“桌上美食”的美食定制公司,他们打算通过一套系统,计算出最匹配每个家庭的食谱,然后根据这些食谱去卖打折食材。大家一看就明白,这个商业模式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,那系统算出来的食谱到底靠不靠谱呀?

       刚开始的时候呢,公司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早期使用者,他们的CEO可上心了,每周都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使用者,亲自去分析人家的喜好,给他配食谱,然后再认真听取人家的反馈。乍一看好像这样做挺低效的呀,但是呢,这对他们那个“系统”的算法改进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呢。随着顾客越来越多,团队没办法再这样人肉服务的时候,规模化、标准化的事儿才被提上日程,最后就打造出了一款影响力挺大的服务产品呢。

       其实就是这样呀,明明知道做产品可能会犯错,那就先在少部分人那里,用最低的成本去不断尝试,哪怕摔倒了也不怕,关键是要能从用户的真实反馈里重新站起来,这样才有机会做出真正受大家欢迎的产品哦。

       最后呢,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下哦。

       第一点呢,可别觉得自己真的特别了解用户呀。像乔布斯那样的天才可能还行,但咱们大多数人可都不是乔布斯呀。既然不太了解用户,那肯定是会犯错的,这时候就可以抛出“最小可用品”这个法宝啦,用最快的速度、最低的成本去犯错,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去改正错误哦。

       第二点呢,也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用“最小可用品”的逻辑哦。比如说大亚湾核电站,有人曾看到他们墙上贴着一张海报,写着“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”。这话确实说得在理呀,你想想看,要是大亚湾核电站也用“最小可用品”的逻辑去搞核电站建设,那得是个啥场景呀,简直难以想象呢。

       总之,了解并善用“最小可用品”的逻辑,能让我们在产品打造的道路上少走不少弯路,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哦。

       以上内容基于《刘润·5分钟商学院》学习所得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工大校友网 ( 沪ICP备15005568号-7 )

GMT+8, 2025-7-31 14:29 , Processed in 0.014054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