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探秘泡沫经济:那些被“共同想象”催生的经济泡沫》
在经济学的领域里,有个概念常常让人觉得挺头疼,那就是泡沫经济。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。
先来看个例子吧。1985年9月的时候,美、日、英、法、德五国的财政部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了个“广场协议”,这协议同意让美元贬值。与此同时呢,日本央行又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,这么一来,大量的资金就都流入到房市里面去了,结果就导致房地产的价格一路暴涨。
这房价啊,就跟坐了火箭似的,越涨就越有人去买,买的人越多呢,它就涨得越厉害。到了1989年,日本房地产的价格那都疯狂到让人觉得荒唐的地步了。大家想想,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就相当于美国的加州那么大,可当时它的地价总额居然相当于整个美国的4倍呀!到了1990年,光东京这一个地方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价了。普通的日本人就算拿出一辈子的积蓄,都没办法买下一套住宅呢。
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啊,有意思的是,不管在哪个价格阶段,总会有经济学家站出来大喊这是“泡沫”,可也总会有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跟大众说,赶紧买吧,还会接着涨呢。可怕的是,说还会涨的那些经济学家,每次还都给说对了。这下可好,民众们就越来越不相信那些唱衰楼市的经济学家了,还觉得他们就跟谢国忠似的(这里只是举例用这个说法哦,方便大家理解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),然后就继续恐慌性地购买房子,房价也就继续一个劲儿地往上涨。
但大家也都知道,1991年的时候,就像气球突然被扎破了一样,“砰”的一声,泡沫破灭了。房地产价格一下子就暴跌下来,日本的房地产业全面崩溃,个人纷纷破产,企业也都纷纷倒闭了,还遗留下来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坏账呢。这次的房地产泡沫啊,还引发了日本历史上特别漫长的经济衰退,人们经常把这次房地产泡沫称作是“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”,甚至把20世纪90年代都看成是日本“失去的十年”。
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了,为啥大家都会陷入到这种泡沫经济当中去呢?这么可怕的泡沫经济,难道就没人能提前看出来吗?就没有什么预警机制吗?到底该谁来为这事儿负责呀?
其实呢,身处泡沫经济当中的人,往往是看不到这个泡沫的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这个所谓的“泡沫”呀,它其实就是所有人的一种“共同想象”。大家那种脱离了现实的“信心”,互相激励,就好像是一起合谋似的,最后就创造出了这个“泡沫经济”。打个比方吧,这就有点像“中国式过马路”,只要凑够了一撮人,就不管红绿灯了,直接就走。在泡沫经济里也是这样,大家都跟着一种群体的感觉走,就形成了泡沫。
再说说泡沫经济的概念吧。简单来讲,泡沫经济就是虚拟经济过度增长了,最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,形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。等到最后,这个泡沫一旦破灭,就会导致社会震荡,甚至是经济崩溃呢。
而且泡沫经济还有三个阶段呢。
第一个阶段是泡沫的形成阶段。当虚拟经济刚开始有点“微胖”,也就是有点过度增长的苗头的时候,主流经济学家们觉得这也不算啥坏事。为啥呢?因为民众们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正向的预期,他们觉得这样能刺激实体经济发展,到最后实体经济发展起来了就能把这个泡沫给填实了。
第二个阶段是泡沫的膨胀阶段。这个时候啊,虽然资产的价格已经严重超出它本身的价值了,但是因为那种“群体想象”已经形成了,而且不断有人在这当中赚到了钱,这就又继续强化了这种“群体想象”,结果泡沫就越来越大。就算有人意识到这里面有风险,可能也经不住诱惑,还想着从这个泡沫当中捞点好处呢,这么一来,就成了推动泡沫膨胀的“合谋者”了。
第三个阶段是泡沫的溃灭阶段。要知道,最后能接盘的人、能投入的资本那都是有限的。当交易开始变得缓慢,价格也开始停滞不前的时候,这个泡沫最终就会破灭啦。一旦破灭,资产价格就会回归理性,然后就会有大量的人破产。那些在中间离场的人赚的钱呀,可都是从那些没来得及抽身的人身上赚来的呢。
这种基于“群体想象”的泡沫形成机制啊,和一种经典的金融骗局——庞氏骗局特别像。只不过呢,庞氏骗局背后是有人精心设计,编造故事,让大家对那些没什么价值的资产产生“群体想象”。而在泡沫经济里,这种“群体想象”是大家自发形成的,所以啊,泡沫经济又被称作是“自发性庞氏骗局”呢。
最后咱们来小结一下为啥要聊这个话题呀。学习商业逻辑是能让我们变得更理性的,但是我们也得对人性心存敬畏呀。当我们进入商业世界,就算取得了再大的成功,也得时刻提醒自己,什么是可持续增长,什么是泡沫经济,得问问自己:会不会也像当年那个荷兰商人一样,用20年的收入去买郁金香球根呢?毕竟,历史上的这些泡沫经济案例可都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呀。
以上内容基于《刘润·5分钟商学院》学习所得。
|